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从“匠人”文化看培训之道

发布时间:2016-11-01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以高质量家具工艺闻名日本的秋山木工,以它独创的人才养成制度,获得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等推崇,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企业慕名前来取经。仅有34人的小工坊也因为优秀的学徒,创造出10亿财富。
【关键词】制度管理  员工培训  企业文化
秋山利辉是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都筑区“秋山木工”的经营者,从事定制家具制作业务。他们是一家小企业,现有员工34人,年销售额10亿日元左右。“秋山木工”为客户提供可使用一百年、两百年的家具,全部由拥有可靠技术的一流家具工匠亲手打造。
为了把年轻学徒培养成一流家具工匠,“秋山木工”制定了一套长达8年的独特人才培养制度。年轻学徒要在8年的时间里,做好成为一名工匠的心理建设,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基本训练、工作规划、知识和技术等成为一名合格工匠所须的一切,从第九年开始独立出去打天下。

 
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
“秋山木工”制定了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
年轻的见习者称为“丁稚”(学徒),住宿舍过集体生活,培养基本生活习惯,并学习正式的木工技术。江户时代的制造业界,采取徒弟住在师傅家里劳动的学徒制度。他们在和师傅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学习技术和品行,最后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真正工匠。
我出生在奈良县明日香村,在大阪度过了居于人下的学徒时光。年轻时所经历的学徒制度,后来成了“秋山木工”“工匠研修制度”的蓝本。说起来,我是在学徒制度快要消失的时代,赶上了学徒制度的最后一班列车,继承了和师傅亲密接触传承技艺的基因。
在“秋山木工”,凡是希望成为家具工匠的人,首先要进秋山学校完成整整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秋山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目的是要培养学员具有真正工匠的心性和基本生活习惯,透过实习和研修让学员好好学习基本知识。学费全免,并针对全体学员设有不须偿还的奖学金制度。
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结束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然后开始为期四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经过四年的学徒生涯,唯有在技术和心性方面磨炼成熟者,才能被认定为工匠—我会发给他们每人一件印有姓名的“法被”(日式短上衣)。从那时(第六年)开始到第八年的三年间,他们作为工匠,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秋山学校学员一年,加上学徒四年、工匠三年,合计八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作为一名合格工匠所应具备的全部素质已经养成,从第九年开始,我就让他们独立出去闯荡世界了。
每个人独立的方式都不同,由他们自己选择。有的在企业集团内部工作,有的进入其他工房继续深造,有的则是回到家乡自己创业,还有些匠人自己就成为一个活跃于世界各地、到处都通用的品牌。
学徒制是培育一流人才的摇篮
只要反复练习,任何人都能掌握一门技术,但心性却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提升。我之所以对似乎已过时的“学徒制”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如此。我认为,只有经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替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心,以及感恩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心,不孝顺的人也不能成为一流匠人。
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人,不会关心别人,也不会为他人付出。所以,一旦长大出社会,很多人就成为别人的困扰。
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和师傅住在一起,24小时朝夕相处、一起吃饭睡觉,他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在眼里。在如此奋力的学习期间,我就像吸水海绵一样,一点一点地吸收技术,本领也逐步提高。虽然我的师傅很严厉,但我认为他能传授我们知识已属难得,因此心生感激之情,也磨砺了自己的心志。
也因如此,我要把自己的这些经历,告诉现在的年轻人:想成长为一流的匠人,首先必须放下自己微不足道的自尊心,将师傅们所授予的知识顺从地全盘接受,不如此便无法获得成长。
除了技术之外,同时必须提升自己的心性,学会感恩。没有诚实和感恩之心,人是无法获得成长的。我还告诫徒弟们,如果你们不愿意尽孝道,不能让父母过得快乐,那么将无法成为真正的一流匠人。
我经常反复指导弟子们的生活态度,我“爱管闲事”、“脸皮厚”和“纠缠不休”,这些事不会输给任何人。每个人都拥有成为一流人才的潜质,但如果没有人反复提点和指引,成才的种子就不会发芽。
“秋山木工”的评价标准,是技术40%、品行60%。我想培养的,不是“会做事”的工匠,而是“会好好做事”的匠人。所谓“会好好做事”,就是一心想要让客户满意,而且拥有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能够从容、自信解决问题的判断力,同时具备能与客户顺畅交流的沟通能力,并且针对家具和材质等问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要培养这样“会好好做事”的匠人,学徒制是最好的方式。
和师傅及师兄弟们整天在一起,可以随时观察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偷学”他们的技术,师兄弟们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当师傅亲自示范时,看到的弟子们都同样得到教益;这种教育模式,能把从技术到品行所有的一切都传授给弟子。
我相信,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进入工房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并且禁止使用手机、谈恋爱
想要进入秋山学校的人,要先接受十天的各项训练,并且通过考试才能入学。训练内容包括打招呼、自我介绍、泡茶、打电话等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够顾虑别人”,而关键就在于能否成为“能够感动别人的人”。
“秋山木工”针对以成为工匠为目标的见习者和学徒,颁布了下列十条规则:
1、不能正确、完整进行自我介绍者不予录取;2、被秋山学校录取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3、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4、只有在八月盂兰盆节和正月假期才能见到家人;5、禁止接受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6、研修期间,绝对禁止谈恋爱;7、早晨从跑步开始;8、大家一起做饭,禁止挑食;9、工作之前先扫除;10、朝会上,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
为了让学徒牢记一流的匠人是怎样的,每天早上所有人一定要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通过这种反复朗诵,让一流匠人的标准,渗透到他们的潜意识中。
如此一系列的严格训练,都是为了将来成长为一流匠人所打的基础。在年轻时的这八年学习,将成为一生的自我支柱。2013年已经年满70岁的我,还在参加早晨的跑步、准备饭菜,以及进行大扫除等所有活动。因为我是社长,所以当然要以身作则。我始终和徒弟们在一起,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马上便能发现。
刚开始的时候,有不少人对我提出质疑,认为现在已经没人要跟从“学徒制”了。但是,却有很多毕业于国立大学和知名私立大学的年轻人、已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前来“秋山木工”应征。
当然,如果只是一味严厉,就会让现在的孩子敬而远之,所以“秋山木工”每个月举办一次寿喜烧联欢会,这已经成为惯例。让大家就着一口锅吃东西也是别有用意的,例如会说“你先吃”,自然形成互相谦让的氛围。有时,师兄会善意地拍一下师弟的脑袋说:“你把感冒传染给我了!”这种场合为师兄弟们建立真正的兄弟般友好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在“秋山木工”,我就像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一样,每个人则有二十位以上的兄弟姐妹。如果彼此不能建立一种温馨的信赖关系,遇到大事时,指令就无法传达下去。
《34人的日本小工坊,为何能年收10亿?》
来源: 投资界网站(北京)

华 恒 智 信 点 评
日本的匠人文化,为日本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同时,也为“秋山木工”这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秋山木工有着独特的学徒研修制度,华恒智信结合秋山木工的管理实践,总结出员工培训与管理的三大方法,供企业借鉴学习。
第一,在培训中浸入企业文化,注重 精神建设,使员工与企业步伐一致。秋山木工为员工提供了寄宿学校,学徒在这里学习的同时,每日必须高喊10条规则,培养感恩情怀,通过日复一日的规则背诵,将企业文化灌输懂到学徒的思维模式当中,在技术与心性两个维度进行磨练与修行,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需要注重员工精神与价值观的培养。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主题会议与企业文化培训课程来增强企业文化的浸染,将员工的培训成绩划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档,并将此成绩以一定比例列入绩效考核体系中,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提高员工的文化认同感,减少员工间的合作阻力。
第二,在工作时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与考核要求来锻造优秀人才。进入秋山学校学习的学徒,必须严格遵守10项规则,这10项规则涵盖了个人形象与谈吐修养的方方面面,为秋山木工的学徒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帮助学徒培养了其良好的职业习惯与思维方式。华恒智信分析员认为,提高职工队伍质量的因素之一就是制度的严格性,一个好的制度是企业高效运行的前提,而制度强有力的执行是企业高效运行的动力。企业在制定制度前,应尽量全面考虑企业各岗位与流程的工作,避免制度的朝令夕改与上下不一,并且需注意制度的可行性与企业匹配度,只有当制度符合企业发展现状与员工特点时,才能保证其企业按照制度良好的运行。其次,企业管理者也要加强员工日常工作的监督,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而建立制度的威信力、保证制度的执行度。在日常的员工培训中,企业也应该制定员工行为准则与学习进度的基本要求,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第三,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营造企业内团结一致的工作氛围。“秋山木工”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寿喜烧联欢会,这为学徒间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种工作外的定期团体活动也是员工管理的一大隐形法宝,在参加工作外活动时,员工间不存在争取资源或者意见分歧冲突,在此期间会放松身心,相互交流情感,这是增进员工默契,营造和谐氛围的好时机。企业可以在员工生日、节假日期间或者工作项目完成后举办庆祝会,为员工提供工作外的接触机会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从而起到促进员工之间的工作默契与信息共享,帮助企业提高运行效率。


  • 上一篇:中小企业ERP建设中人才培养
  • 下一篇:企业如何应对“用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