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分权要因“情”、因“境”而定
发布时间:2022-12-2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每个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遇到的问题不同,因此应该采用不同的管控方式来管理,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权力体制的管理方式。
华恒智信案例研究中心发现:
企业初创期间,属于船小好调头才能适应客户的多样性需要,因此决策效率快是关键;当企业发展到第二阶段时,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了,防范组织决策风险的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比如战争年代,战情形势瞬息万变,因此所有的条线可以归到一个领导决策指挥,效能就会很高。如果采用多头管理或集体负责的方式,最终的结果是工作不同步,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不高的局面。
听朋友的朋友介绍,某一个中央常委有一个叫何方的大秘书,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战争年代,他的老上级总是事无巨细的征求别人的意见,当然大家的意见很难统一,最终消耗了大量精力在解释商量问题上面,贻误了战机。同时,有这样一个领导、做事敢于大胆决策,性格还很强硬,脾气大,要求大家都听他的,最后战斗负少胜多,最终成为大家心中的领头雁。进而成就了成功的管理格局。
这里何方先生谈的实践的例子就是说,战争等年代需要的集权模式更加有利于管理的效率提升,保障红军总能在瞬息万变中获得决策的优势。
但是在和平年代,建国后,我们已经没有外敌入侵,经济活动有经济活动的规律,信息变动也不是太大的时候,我们就不能随意安排,不能采用“领导决策很任性”的模式。
如果依然沿用当初的集权模式,就容易出现一个人犯错,组织也犯错,整体也就犯错的局面,最终有了沉痛的教训:十年动乱!
十年文革后,我记得有一个老领导习仲勋同志在总结时说过:我们的党能够不断改善和进步,主要源于我们有一个纠错机制,党内有了强人,这个强人犯错都会有问题,我们要建立一种防止犯错的机制,建议建立一个不同意见保护法。都是相同的防止个人决策失误的例子,因此文革结束后,由一元化管理变成团队管理,比如几个常委共同负责的管理模式。
解读技巧:
我认为,这个模式说白了就是一种“妥协型的分权模式”,通过集体领导防止个人专政,防止一人犯错,造成整个党和国家的灾难的一种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当然这个模式需要后续的领导人来进一步细化和建立决策规则,而不是仅仅继续沿用这样的粗放管理模式,或者感觉集体决策不适合现在了等等。
前车之鉴非常深刻,我们做企业管理的也应该随时借鉴凝结中国智慧的中国组织治理模式与遗产,集大成而进步。比如,在分权方式上:
第一种:按照业务类型分权(即每人管一块儿)。
第二种:按照决策程序分权(一般项目有:立项、定规矩、决策判断、指挥执行、临时调配、决策检查、事后追究等几个,常见的有立法、行政、司法等模式)。
所以我建议,当组织资源、调配资源有利于整体绩效的提升时,集权的管控模式更加合适。当组织面对纷乱复杂的环境,不是一个人能应对的时候,建立横向或者纵向分权模式,实现谁掌握信息,谁承担责任,谁有决策权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协作、监控,组织绩效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