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GE:分享是导师制成功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5-05-1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GE对人才发展非常重视,这也是成立100多年来坚持不变的策略。在导师制项目上,GE有着成功的经验,在他们看来,导师制成功的关键在于分享——公司愿意分享平台,导师愿意分享经验,员工愿意分享过程。
|
【问题类型】培训体系
【行业类型】电气公司
【案例详情】
GE的导师计划已经开展了近6年时间,中间也经历过一些变化。最初的导师计划并不是全员制,对学员是有计划有选择的,毕竟导师的资源比较珍贵,只有达到一定级别、业绩较好的员工才可享受到这项计划。今年开始变成全员制,这样的变化是基于GE认为员工在职业经历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导师指导,所以将范围扩大,并将导师计划作为员工的一项软性福利。
GE的员工是幸福的。他们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资源、培训和各种职业规划与指导,帮助他们成长、提升。GE对人才发展非常重视,这也是成立100多年来坚持不变的策略。
在导师计划中,员工就自身职业发展、个人能力提升等问题同老员工切磋探讨,这也是GE推行导师计划的目的之一。员工可以借此机会跨业务、跨部门、跨本职工作去体验老员工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GE在推行导师计划过程中,对导师选拔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比如要求导师有一定的工作年限、业绩优秀,愿意分享他们在公司发展的经验。另外还需要导师做出承诺,有时间带学员……目前为止,GE有200位导师和800位左右的学员。
导师与学员的选择完全是自觉自愿的,绝不会是“拉郎配”。每位导师会将自己的简介放到网上,包括工作经历、擅长、性格等,员工会自主选择。“也会出现有的导师很火,十几位学员都选他,这时导师会从这些申请的学员中挑选4位,其余的分享给其他导师。”
员工对导师的选择范围很宽泛,只要他们愿意,可以选择自己的直接上司作导师。但赵晰在做学员做培训时通常会建议员工不要选择自己的直接上级做导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去接触本部门以外的机会。”
与导师沟通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员手里,在培训环节,GE建议学员至少每2∽3个月与导师进行一次会谈,形式可以是电话、面对面,或者午餐、喝咖啡。他们还会建议学员每次找导师前要清楚此次找导师的目的,合理利用资源,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浪费资源。
学员向导师咨询最多的问题是个人职业发展,其次是能力提升,此外还有跨部门、跨业务的交流与沟通等。当然,导师与学员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建立默契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会突破这些话题,去聊一些人生、价值观、家庭等话题。很多导师与学员最终都变成了良师益友。导师计划甚至拓展到了员工的家庭,今年暑期开展了一期员工家庭专场,针对员工孩子在升学、选择专业等方面的困惑,由专人分享和交流经验。
导师计划一年一期,到期更换新学员。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网站、内刊、现场活动等渠道了解导师计划,此外新员工入职培训中有一个环节是专门讲导师计划的,现在这一计划在公司内部认知度非常高。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华 恒 智 信 点 评
导师制是一种趋势性的人才管理模式,是传统的师徒制的另一种方式的延续,它超越了传统师徒制中的上下级关系,导师对于学员来说,并不一定是其上级,可能是其他部门的人员,也可能是资深的员工。这样,除了帮助员工工作之外,还可以让员工学到更多其他部门的工作知识,加深了员工对于企业的管理。
其实,导师制的成本投入并不多,关键是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员工之间有更好地交流合作的平台。这不仅仅能让“徒弟”学到知识,还能让导师获得满足感,展现他的自我价值,并且得到组织和个人的认同。这种情感上的处理让企业对于员工来说更有向心力,员工更愿意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效益。
对于企业来说,导师制有三个直接的作用,包括培养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和促进企业文化的渗透。GE的导师制让企业内部充满了人情味,因此,GE在竞争力上,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上,已然有了先天的优势基础。因此,特别是对于知识导向型的企业来说,导师制是培训方式中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