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职业经理人:由外企到国企的文化融合

发布时间:2014-03-13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推力、拉力以及自我的驱动,造成了全新的职业流动方向。但无论失败还是成功,人发展提供多重选择的时候,这个社会都将被看做是进步。
曾经,外企是很多人理想的职业归宿,加盟外企似乎意味着更好的平台、更系统的培养、更高的待遇以及更全球化的视野。但是这一切已经悄然发生转变。尤其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在外企工作多年的管理者开始有了另外的考虑。比如,民营企业、国有企业。
选择转型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那些年界不惑的管理者在外企发展中可能遭遇了天花板,他们开始期待掌控更大的平台,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机会多、平台大,同时人才极其匮乏,企业家开始频频向接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外企精英示好,期待他们可以带给自己企业更现代的管理模式。
推力、拉力以及自我的驱动,造成了全新的职业流动方向。但现实并不一定一帆风顺。一份来自美国罗盛咨询公司(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的调研报告显示,在过去多年中,有相当一批外企经理人,在加入本土企业后6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选择离开,生存率不高于50%.面对众多失败案例,职业经理人开始谨慎选择自己的发展平台,但是无论如何,当职场为个人提供了多重选择的时候,经理人的个性得以自由施展,社会才是进步的。
对于是否加盟这家希望走到海外市场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郑洁(化名)犹豫了半年多时间。一方面,郑洁从毕业就在外资企业工作,而且前前后后到美国等地工作了25年,自己是否可以适应国内企业的工作方式?他们现在的管理状态依然是比较落后的,自己能发挥的力量有多大?一切猜想让她心存疑虑。另一方面,郑洁心中始终有种抱负,即——将自己近30年外企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输送到中国企业,这种情愫的背后似乎有着落叶归根的文化传承。最终,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后半段,郑洁决定放手一搏。
事实上,这种尝试的代价从个人看来是很大的,其一,多年的外资企业工作经历,早已让郑洁家安海外,虽然孩子已经到了独立的年龄,但是加盟国企必定要和先生分居异地。对一位女性来说,孤独的家庭生活并不让人享受。第二,郑洁现在对中文的读写都感到有些陌生。采访中,她甚至略带羞涩的对记者说,“中文的管理杂志看的不多,主要是因为和工作相关的文字内容,还是感觉看英文更流畅。”今后她能否写的好那些充斥着“几大纲领”的公文?即便如此,奉献国企的诱惑对她来说依然是巨大的。但残酷的现实是,这样美丽的期望仅仅维持了一年半就夭折了。
“在转型中有太多的不适应,最主要的是文化上的。这次职业转换,我自己是绝对的失败者,这对已经55岁的我来说要算是一个人生教训。”
这种不适应在郑洁加入国企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当天中午,郑洁随领导到一间有圆桌的小餐厅就餐,大家直接落座,而且饭菜已经准备妥当,而在隔壁的大房间,员工是拿着餐盒排队打饭的。这种特权文化让做HR的郑洁感到很不舒服,在当天下午,她又得知,领导餐厅是免费的,而员工食堂是收费的。“我本来以为是倒过来的,这点让我非常难以接受!如果我选择继续在领导食堂吃饭,就等于我认同了传统的君臣父子的陋习,我更愿意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在西方企业是最起码的意识。所以我希望从这一点切入来改变公司文化。”
为了将食堂合并,郑洁开始了自己到国企进行文化改造的第一步。除了在各种会议上提议,郑洁从到公司的第二天开始就选择去员工食堂排队打饭。但是这种做法却使她遭遇了更为强烈的冲击。
首先,员工对这个出现在基层群体中的异类感到陌生和奇怪,他们在私下更愿意将郑洁的行为视为“新官作秀”。而在管理层,由于郑洁的多次倡议,大家对她的非议也逐渐增多起来,公司核心层开始后悔,自己花重金聘任的外企高管竟然只能做合并食堂这样的琐事,甚至有些高管私下里说“看来外企的人就是不如我们自己的人实干。”
逐渐心灰意冷的郑洁最终选择了离开,并再次加盟了文化更适配的外资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内地,第一批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并日趋活跃。这一批职业经理人大都为来自港台、新加坡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熟练的英语、国际化的背景使他们得以捷足先登。而在本世纪前后,出生内地的职业经理人经过10多年的历练开始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顶级外企职业经理人开始纷纷流向本土企业,跨国公司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和诱惑。
这些经理人的榜样力量和财富效应是巨大的。迅速崛起的本土企业、越刮越猛的IPO热潮以及急迫的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的需求,让本土企业在职业经理人眼中充满诱惑力,而且这种吸引正在逐步逼近甚至超越跨国公司。趋势的形成似乎是天作之合。
这种趋势开始从顶级职业经理人的变化延展到高管经理人的变化,而金融危机更是让一些外资企业大量释放了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同时,这种趋势似乎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类比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也曾出现这样一次洪流。一批在外企受过良好训练的职业经理人,投身本土企业发展,如明基、台积电、台达、研华等企业,因而促成了台湾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现实又是如此残酷,DDI大中华区总裁刘伟师表示,在自己周围,转型失败的经理人大大的超过了成功者。每当有经理人冒出转型的想法时,周围的劝阻者也总会多过支持者。即便是依然在任的经理人,也总会有一言难尽的感受。在此次联系采访的过程中,就有不少在民企或者国企的外企人拒绝了采访,或者希望通过化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这种感受是让人愉快的,这种隐藏显然过于谨慎了。
既然有需求,有诱惑、这种结合一定要以流产收场吗?转型的风险真的不可控吗?问题的源头都有哪些?
经理人为什么会成为悲情角色?
1. 空降前对老板知之甚少,没有预习文化差异,或考量不到位。
2. 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高质量关系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经理人高估了老板对自己的信任。
3. 雄心过大,拿来主义迅速颠覆原有企业文化,将自己陷入众矢之的。
4. 不会欣赏,习惯抱怨,蔑视国企或者民企陋习,没有分析背后的成因,而使用指责的态度看待原有管理层,从而成为合作者的对立面。
5. 用过多“虚”的内容作为变革切入,而忽视了民企对结果呈现速度的要求。
6. 在操之过急和显现成果之间无法找到平衡。
7. 忽视了企业创立者在公司内部精神领袖的意义,过多、过快介入企业战略决策。
国内企业的陋习
1. 期望通过拿来主义这样简单的方式改变企业。理想化严重,期望经理人成为拯救企业的超人。
2. 创业者的自负以及对过往经验的严重信任,造成宽容度的降低。
3. 没有仔细分析经理人的强项和弱项,没有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4. 吸引经理人时报喜不报忧,没有透明信息。
5. 管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释放经理人的潜能。
6. 在真正的变革前难下决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民企旧有管理者在看到空降兵后会变得空前的团结,老板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开始力挺职业经理人,对旧有的势力进行封杀,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职业经理人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只好向旧有势力投降。
外企为什么留不住人了?
1. 运营层面的掌控让高管渐生疲态,在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下拼命抑制了个性自由者的创造力。
2. 外企曾经的品牌光环不在成为唯一诱惑,一些大型国企和民企同样可以为管理者带来职业加分,且在收入上,民企和国企同样有实力。
3. 玻璃天花板一方面表现在职位上,另一方面,繁冗的管理构架使得中国区管理层接近全球核心变得步履维艰,此时,心理上和外企产生疏离。
4. 外企过往在中国投资的战略逐渐演变为向中国要市场、要回报。这种利润导向减少了对人才的投入。
5. 外企任期制的文化让外籍管理者注重眼前短期利益,缺少长远眼光的企业,必然忽视对人的关注。
6. 传统文化让中国人有更多回归国家、回馈本土企业的意愿。在金融危机的残酷裁员下,经理人部分丧失了对外企的忠诚度。

来源:网络素材整理

华 恒 智 信 点 评
在外企对职业经理人的吸引程度下降的当下,外企经理人产生了回归本土企业的主观意愿,不少国内企业也借机引进有丰富的外企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意图引入先进的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这里,华恒智信专家提醒国内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了解这些职业经理人所推崇的西方企业文化与本土企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产生文化冲突的隐患:
1、价值观方面,中国的企业文化主张和谐,西方企业主张竞争;中国企业人事关系等级分明,西方企业主张平等竞争;此外,中国企业往往不以商业原则而以帮派为界,所谓的团队协同精神有时代表着一定的帮派文化。
2、行为规则方面,中外企业在内部文化网、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和组织并购等方面往往有差异。
3、经营思想方面,西方大多数企业讲求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等思想,中国企业在互利方面则往往较少考虑对方的获利性;西方企业倾向于决策分散化,习惯于个人作出决策并承担最终责任,国内企业则倾向于决策的集中化。
故而,海外职业经理人向国内企业流动时,遇到主要障碍不是薪水,而是企业制度和文化的冲突。为扫除这一障碍,国内企业经营者需要尽早与海外经理人沟通:
首先,经营者需向经理人明确表明自己的信任,同时坦言企业制度不允许很大程度的放权,尽量取得对方理解,然后与经理人就管理和决策权限方面进行清晰界定。这样,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职业经理人对领导的“不信任和不放权”产生失望情绪。
其次,经营者应对先进的改革思想表示欢迎,但是也要提出希望尽力人对本企业文化和企业家历史经验表示尊重,明确企业内部的文化观念和个人行为习惯是在长期中逐渐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因此希望经理人在推行改革时多对企业现状和员工意见进行调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实施改革。
最关键的还是良好的沟通,及时获知经理人的心理落差、员工的不满情绪,通过各方“退一步”的方式找到折衷的解决之道。


  • 上一篇:通过知识升级将企业做大
  • 下一篇:谷歌创新路:推崇自由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