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人才“平衡”战略
发布时间:2017-11-07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一句电影台词道出了不少管理者的心声。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求贤若渴的同时,也在强调“平衡”:人力资源数量的平衡,不同科室、部门之间的平衡,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平衡,医术与医德的平衡。
10月29日,黄东胜出席“2017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峰会暨国际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高峰论坛”(下称“长三角论坛”),做出上述表态。
对人才的重要性,黄东胜开门见山地说:“人才是医院的核心,人才战略师医院核心战略。医院院长应该经常思考三个问题,就是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并非越多越好
医院需要人才,但人才并非越多越好,需要注意平衡人才资源之间的比例关系,保证经营有序进行。黄东胜说:“有时候,资源多不一定是好事。人一多,资源相互之间就会冲突,会内耗。”
“大家对人才趋之若鹜,蜂拥而至,拿出钱、房子、经费等很多条件趋强。这是掠夺,但医院需要冷静。”黄东胜坦言,人才配置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减少冗余,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科室无法储备多位顶尖人才,大家要懂得“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
“合适最重要”
非医疗服务固然重要,科教研更是大医院工作的根本,需要对外引进、对内培养顶尖人才。就引进和培养二者的取舍,黄东胜明确提出,“人才合适最重要”。引进的和培养的都要“一视同仁”。
“不能因为是老外,是海归,就好大喜高,对我们医院——甚至对所有的医院来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聘请知名专家,往往要花大价钱。黄东胜承认,钱很重要,是对专家价值的判断。但他同时强调:“我非常不同意提着钱去谈。如果先谈钱的,我一定不要这个专家,因为这不是我的价值观。引进的人才应该与医院、院长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符合医院的愿景与使命,这是引进人才在医院长久’生存’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国内和国外医生的收入存在差距。浙江省人民医院从国外聘请专家,会按照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标准确定收入,不会因为专家在国外的高收入而开特例,给高薪。“不然,专家他自己就有压力,其他同事也有看法。完全靠钱,太简单,太粗暴。引进人才,我们一视同仁。”
薪水不开特例,医院平台则全力支持引进的专家发挥自身才能,而且要从院长本人做起。院长和专家在聘用前谈好的条件,聘用后“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兑现”。
术道并重
黄东胜同时谈到引进人才的另一条准则:术道并重。术,指的是医疗技术和学术能力。不过,医疗离不开人文,所以引进的人才也要具备“道”,即人文素养、职业信仰、合作精神、包容的胸怀、以及共享思维。得“道”的医生,其优势也许短期内难以体现,但长远来看,将是整个科室发展的关键。黄东胜说:“只有兼备了’术’和’道’,才能真正成为上医,成为医院真正需要的人。”
浙江省人民医院重“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尚“德”,二者略有相通之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表示,该院考核各类医生时,除了医教研之外,精神文明也是一条重要的考核指标。不止如此,该院还建立数字化医德档案管理平台,在8大方面,通过23项指标,开展动态管理和考评。这项考核是该院评优评先,职务聘任,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同时具备一票否决权,其内涵包括学术造假。
莫忘基础人才
人才层次的配置,对合理搭建人才梯队至关重要。黄东胜把医院的人才分为5种,将其制成了一座“金字塔”。从塔顶向下,依次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专科人才和基础人才。
浙江省人民医院医院专业人才的分层
前三种人才都在医教研工作中扮演关键角色,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黄东胜强调的则是专技人才和基础人才。黄东胜认为,专技人才承担着医院门诊等日常工作,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举例来说,在信息化日以推进的今天,如果没有信息科,门诊病房难以为继。
尤其值得一提的,则是经常被忽视的后勤保障。黄东胜重视后勤保障等领域的基础人才。他的这一理念也得到了权威学术调研的证实。应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的委托,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院长刘远立的带领下,其作为第三方,评估了我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效果。
民以食为天。患者能否在医院吃到可口饭菜非常重要。调查发现,住院患者对医院“膳食质量”和“护工服务”的满意度偏低,分别为86.69%和66.01%。刘远立于29日出席长三角论坛,他说:“患者最不满意的,恰恰也是医院管理者经常忽视的,并且都与非医疗服务有关。护工服务,患者普遍相对不满。
医改强调“获得感”。改善护工服务和膳食质量就能有效加强患者的获得感,也印证了黄东胜“千万不要忘记护理、行政和后勤”的观点。
毫无疑问,医院需要人才。人力比例的平衡、基础与高端的平衡、引进与培养的平衡、术与道的平衡,这一切都是为了人才建设。正如黄东胜所说:“优秀的人才是医院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医院最应重视的战略资源。医院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拥有高素质人才,对医院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