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投资“玻璃门” 让装饰民企搭上PPP顺风车
发布时间:2017-03-03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继去年杭绍台铁路PPP项目采取民间投资以来,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也在2017年迎来了开门红。今年初,郑州市政府与中轨集团签署了《轨道交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这是首单民营企业签约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可见,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PPP对于装饰民企来说,还有很多限制条件,政策的阳光并没有“普照”。如何破除制约民企参与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让装饰民企搭上PPP顺风车,是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目前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PPP看上去很美
“明明技术门槛不高,可招标的框框却不少,一些PPP项目成了‘萝卜招标’;有的地方PPP项目招投标直接宣称优先考虑国企……” 不少装饰民企负责人吐槽。一些PPP项目招投标设置的各种壁垒和门槛,让装饰民企望尘莫及。
的确,对于装饰民企来说,尤其是还没有进入资本市场的民企来说,PPP看上去很美,却难以落地。
不必要的规模、资质等门槛把一些民企挡在了门外。河北一位建设行业的企业家陈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一些地方的技术门槛并不是太高的PPP项目,招投标中却明确提出了不少高要求,有的要求企业要有20年以上行业经验,有的要求取得多项国际证书,还有的要求行业顶级资质……陈先生前段时间在东北某市参加了一个海绵城市PPP项目招投标,虽然工程标的不大,但却要求投标企业具备市政特级资质。
“许多企业家反映,各地优质的PPP项目基本都被国企垄断了,民企要投资PPP项目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取得好项目更是困难。”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政策阳光未能“普照”
根据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的统计,去年,在全国PPP中心项目库中已签约的369个项目中,国企签约的PPP项目金额总计达到3819.48亿元,是民企项目金额的近3倍。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面对PPP盛宴,很多装饰民企“站在门外看”,还有一大原因是他们“不敢吃”。
一些装饰民企反映,地方政府契约意识不强,让民间资本投资缺乏安全感。地方政府换届、换领导往往会对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政策多变导致投资风险增加,也让很多企业望而生畏。同时,政府履约兑现难,也让投资风险不容小觑,退出机制不畅更让民企投资顾虑重重。
对于退出机制,虽然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政府要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但并未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实际操作中,由于融资合同的股权变更限制较多、合同体系之间的交叉性较强等原因,民间资本很难以正常方式退出。不少民营企业家表示,现在政策对退出机制的安排,偏重于非正常方式退出情形下的临时接管、政府回购等,不到万不得已,企业肯定不愿意非正常退出。目前对正常退出情形下的政策安排还不够完善,民企参与PPP项目肯定有顾虑。
破除PPP投资障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融资是PPP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棒,然而这一棒时常“掉棒”。接受采访的企业家和专家普遍认为,当前PPP项目存在融资难、融资贵、期限错配等问题,而且对民企来说这些问题更突出一些,需要着力解决。对于装饰民企来说,则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
对此,有专家称,应改变相关金融机制和金融政策,打破民企融资瓶颈。建议加大针对民企投融资政策的落实力度,特别是强化金融机构的执行力度,并细化相关配套措施。
据了解,为调动民企的积极性,国家发改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民企参与PPP项目。一是联合全国工商联召开民企PPP项目推介会,共推介668个有明确融资需求的PPP项目,总投资1.14万亿元。二是积极完善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在遴选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时,消除隐性壁垒,确保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三是大力推进重点PPP项目。
作者:王茜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