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9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1、掘金装配式建筑万亿市场规模
2020年春节期间,在上亿网友的“云监工”下,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相继在十多天时间内迅速建成,“中国速度”一时无两。
几乎同时,在一江之隔的中国香港,紧急防疫观察中心也紧锣密鼓地搭建起来,这被称为港版“火神山”。按照港标材料和要求,建筑方用45天完成了原本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短期内搭建完毕并且迅速交付使用,前述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装配式建筑。
与传统现浇式建筑模式不同,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的构件在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相比前者,其更具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等特征。
我国在2016年开始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住建部则在2017年提出目标: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
尤其在2020年以来,北京、海南、浙江、广东等全国各地市陆续跟进当地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推进计划。大规模的建筑业模式改造已经开启。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传统的投资+建筑模式已经走到瓶颈。建筑业到了变革的临界点。”在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周志轲指出,因此需要用科技来推动改变,让建筑业思路从纯建筑走向制造业模式,这也是装配式建筑的要义所在。
“老龄化、用工短缺、环保诉求等,加上装配式建筑本身的成本近年来逐步在下降,两条曲线在慢慢靠拢,走到一个交汇点。我认为装配式建筑未来将全面领先传统模式。”他总结道。
根据国家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2025年达到30%,2018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比约为14%,则未来近年平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根据住建部发布的装配式建筑造价参考依据,以2230元/平方米(考虑到技术水平上升和物价提高对价格水平带来的不同影响,假设未来几年造价不变)为基础,以房地产新建建筑面积替代城镇新建建筑面积进行测算,及至2024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0亿元以上。
2、上升期的装配式建筑
经历过前几年的政策铺垫之后,2020年以来,国内各大省市陆续开启了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推进步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预制构件加工精度与质量、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因素的推动,国内预制装配式建筑重新升温,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住建部数据显示,2012-2018年中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呈高速增长趋势。2012年中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仅为1425万平方米,截止至2018年中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近6年来最大值,达到2.9亿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的13.9%),同比增长93.3%,年均复合增速高达65.2%。
注:2014年面积增速为51.4%。
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市和山东省装配式建筑项目较多,占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比重分别为16%以及15%;其次是上海和江苏、湖北地区,项目占比分别是14%、13%和7%;浙江省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占比为6%。综合来看,华东地区仍是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最多的地区,仅上海、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市项目占比就已经达到48%。
文首提到的香港防疫项目,就是由中国建筑国际的香港分公司,联合子公司广东海龙建筑共同推进。据介绍,中建国际目前的装配式建筑中,也是以中国香港地区的业务居多,无论是其项目总数,还是总建筑面积,中国香港地区的占比都超过了公司内部装配式建筑总量的2/3。
这一方面与政策推进进程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各地对成本的接受程度不同。
广东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正廷向记者坦言,目前阶段来说,装配式建筑相比现浇的成本依然略高约10%-15%,这是因为目前这一领域的技术和规模还没有形成体系。一旦形成体系后,成本会逐步降低。
“个人认为,从内地市场来说,规模越大成本就越可以进一步下降。”他续称,一个装配式项目中,如果没有足够标准化,成本就会很高。因此海龙建筑通过成立设计研究院,在设计、技术方面发力,就是为了实现标准化,从而降低成本。
实际上,近年来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医院等特定种类项目中,都有特别要求需要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成,部分地方还会在项目容积率等方面提供优惠,这些都是推动这类项目加速铺开、走向成熟的背景。
综合来说,成本是一个与规模、时间、技术、市场认知都息息相关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正慢慢不再成为核心困境。
天风证券在研报指出,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装配式成本正向现浇靠拢。“我们认为PC(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成本更低、更具有推广意义,而钢结构则需要客观条件的进一步成熟。”
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当前装配式市场并非存量逻辑,而是增量市场,建筑预制率提升,叠加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提升,乘法效应下,行业复合增速有望超过30%。
“目前中国的装配式建筑就处在快速提升阶段。我觉得是雨露均沾,行业公司日子都相对好。预计4-6年后,很多区域产能过剩,开始比拼成本的时候,也是检验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时期,就要考虑各个方面综合能力,也是优秀企业能够迅速扩大份额的时候。”他如此分析道。
3、从建筑业到制造业思维
虽然已经进入香港市场,且获得了当地官方的认可,但接下来如何乘着政策东风,顺利在内地市场快速打开局面,是包括中建国际在内的所有建筑商们都要考虑的问题。
结合中建国际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过往三年,中建国际营业收入及合约额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公司在十四五期间依然会向“百亿利润、千亿市值”的蓝筹愿景迈进。
怎么去做,就要在传统行业中找革命性、突破性的科技,目前行业聚焦的方向就在装配式建筑。
周志轲指出,“过去建筑业都采取的是传统思路。但这两年,个人认为中建国际的发展方向有了较大转变,真正往核心技术、深水区探索,比如MIC方面打入香港市场就是一个证明。”
他进一步表示,在技术驱动之下,建筑业的思维也要向制造业转轨。“真正的制造业思路,是有一个可以快速复制、成本可以得到控制的产品,通过规模化抢占市场份额,内部管理通过信息化、智能化达到成本集约的目的。后期成规模后,还能进一步通过资本化拓展市场。”
据介绍,2018年中建海龙成立智能制造部,就是由这一逻辑延伸而来。
“最终目的是管理模式开放。智能制造更多是把信息化、科技、智能化融入到日常的设计、生产中。虽然一直以来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都在用,但更关键的是,要将生产MES等平台搭建成熟并使用。”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届时,建筑业就不再是以计件制的思路出发,去考虑成本、利润;而是以制造业、供应链的角度去全盘考量。
这里提到的MES系统,是中建海龙搭建的生产应用平台,综合了项目管理、构件管理、订单计划、堆场管理等信息,其数据主要由装配式BIM设计平台传递而来,并经过MES后,将对应数据传至智能终端中进行相关环节的管理。
据介绍,接下来中建国际将着重在海外的新加坡市场、国内的华东和海南两大区域发力装配式建筑。
“我们发现,新加坡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发展水平超前于中国香港和内地;而且当地相对高端、高附加值的住宅产品很吸引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在新加坡市场的探索,给中建国际更多能力加成。”周志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而参与高端市场是装配式发展的必然,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是国内高端装配式建筑最大的市场,也能与集团业务板块有所契合;海南省则因其对生态环保要求较高,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
“整体来说,装配式建筑能够节省工期、节省工作量,在内地市场4天可以完成一层的搭建,且保证没有质量和安全问题。”郭正廷指出,长远来看,这对强调周转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会大有裨益。
平安证券则指出,虽然装配式直接建造成本高于传统现浇结构,但工期缩短和政策优惠产生的间接效益可显著提高开发商内部收益率(IRR)。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