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两大发展壁垒 机器人制造需更多“元气”
发布时间:2017-09-07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8月23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预计2017年将达62.8亿美元。尽管如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两大主要挑战。
首先,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在机器人成本结构中比重较大的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数控系统都严重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并不具备显著成本优势。
其次,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应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领先的高校和院所并不具备市场开拓能力,而企业在基础研发上的投入还非常低,国内产学研结合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导致研发与制造环节脱节。
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产品不够丰富、产业规模总体偏小、核心动力不足、应用领域还很有限,尚不能有效满足先进制造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有巨大市场潜力可供挖掘。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尽管中国正在追赶韩国和新加坡等全球领导者,但机器人的使用趋于饱和,使用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也正在购买越来越多的自主开发机器人。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去年推出的五年机器人计划中,北京将专注于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物流和食品等重要自动化领域。随着人口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大幅增长,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机器人市场。
另外,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与全球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领域,已部分接近和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发展智能机器人成为实现产业从“追随”到“赶超”的关键突破口。
当前,许多科技巨头们现在都在投身制造更加智能的机器人。例如,谷歌正在训练其六轴机器人捡起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这些机器人没有对特定物体进行预编程,因此在遇到新的物体时,它的失败率较高,不过它们可以从每一次失败中学习,因此能够在下一次捡起同类型物体时使用正确的策略。该机器人可以在其失败和成功的尝试中学习并通过云技术与其他机器人分享经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几乎占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这一上升态势也使得国产工业机器人从上半年的工业经济中脱颖而出,其同比涨幅位居各类工业产品第一,甚至被认为是新兴产业的代表。
对于中国而言,机器人产业体系亟需开放创新,加强合作共赢理念。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生产、营销、人才、标准、资本等方面与跨国企业及国际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全球著名的机器人企业包括相关零部件企业,大多已在中国设立研发生产基地。
未来,若要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给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元气”,将产业发展的基础打得更牢,也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