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饮料行业迎来涨价潮
发布时间:2018-02-11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继啤酒行业集体涨价后,饮料行业也加入了“改价签”的行列。从1月15日起,康师傅部分饮料开始调价。传世和轻养两个果汁系列建议零售价均上涨0.5元;包括冰红茶、冰绿茶在内6款茶饮料的通路价格也略有调整,但暂不涉及零售价。
同时,统一的涨价函显示,从2018年1月23日起,拟对统一乳饮部的零售价进行有序优化,产品涉及茶饮如:冰红茶、绿茶;果汁涉及冰糖雪梨、鲜橙多。从产品可以看出,此次主要是针对一些低价、低毛利的畅销老单品进行价格调整。从涨幅来看,此次统一饮品每箱提价在1-3元左右,但终端会有相应的产品搭赠。
企业希望通过涨价来提升行业利润
在涨价函里,涨价原因被写得很简单,“当前国内外原物料价格持续高涨”“市场原料、运输成本以及人员成本等成本持续高涨”等。此前,统一方面在三季度分析师会议上就已透露,由于PET和糖的成本同比上涨了14%到18%,原料成本压力对于统一中控2017年第三季度而言,依然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此外,从今年起,影响食品饮料公司定价的因素又多了一个环保税,原材料涨价和税收成本上升意味着利润空间被直接压缩。
此外,饮料销量增速放缓也是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
从行业来看,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饮料市场增速持续放缓,无论是市场上的整体销售量,还是几家具有指标性意义企业的销售量,数字都不容乐观。造成饮料市场增速放缓的原因,并非因为国人不再爱喝饮料,而是饮料的消费群体、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有人这样比喻:“在很长一段时期,喝饮料是一件时尚的事情,在北京市区房价只要四五千元一平方米的时代,一瓶普通碳酸饮料的价格也在3元左右,与今天并无多大差别。”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如今的消费者而言,饮品消费不只是为了解渴,就如同食品消费不只是为了解饿一样,饮品消费同样可以具有社交等多种功能。就在饮料行业利润率持续摊薄的情况下,连锁咖啡店在国内的扩张速度却在加快,仅以星巴克为例,从2011年到2015年,中国门店数量增加了约2.65倍。对于冬日里的年轻情侣而言,需要解渴时,是在便利店中买两瓶饮料,迎着寒风一饮而尽,还是找家咖啡店或饮品店,坐下来慢慢享受,答案显而易见。
从品类来看,老产品和老方式已经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自2015年起,康师傅的茶饮和果汁的销售收入就划入了下坡路。到2017年第一季度,康师傅饮料业务的股东应占溢利为3691万元,同比下滑了54.13%。根据统一2017年上半年财报来看,饮品业务营收65.9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收益下跌11.4%。曾经一度半年销售量超5亿的小茗同学也没那么好卖了。如果仔细对比当下市面上的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和包装水饮料,就会发现,不论是口味、定位、价位乃至包装,都与10年前无甚差别。没有差别的不只是产品本身,产品的销售地点和方式、产品的推介形式也没有太多变化。对畅销老品提价的同时,推出爆款,研发更多高单价的新品,已成为所有食品饮料制造商的共同诉求。此前,康师傅就在第三季度分析师会议上提到,公司管理层希望加强其高价位的板块业务,并在2018年考虑推出不同价位的新饮料产品。
饮料会带来哪些影响?
从产业端来说,涨价有利于饮料行业的结构性提升,有助于产品品质的改善,会带动行业进入良性有序的发展。“统一和康师傅不涨价,别家企业是无法行动的,他们的价格调整盘活了整个行业,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朱丹蓬说。
从消费端来看,随着消费升级以及进口产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于高质高价的消费理念日趋认同,因此消费端是可以消化这种涨价的。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中等收入家庭已接近7000万户,他们在所有品类上的花费比一般家庭高出14%,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高价产品买单。针对这轮涨价,朱丹蓬指出,多家食品饮料公司扎堆提价,是对于时间节点的选择,目前基本上是饮料的淡季,利用淡季调整价格,一是敏感度没有那么高,二是对马上到来的春节,时间比较合适。
提升企业利润不能全靠涨价
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经历了“买一瓶碳酸饮料过过瘾”到“大量消费碳酸饮料”的过程,最终,愿意每年花几千元健身的年轻群体,不会再愿意大量消费碳酸饮料。统计数据也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健康饮品,碳酸饮料的份额占比持续下降,而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和包装水饮料的份额却在提升。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饮料品牌,将“健康”作为品牌的形象之一,但是依旧未能挽回市场局面。如果仔细对比当下市面上的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和包装水饮料,你会发现,不论是口味、定位、价位乃至包装,都与10年前无甚差别。没有差别的不只是产品本身,产品的销售地点和方式、产品的推介形式也没有太多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饮料企业还以多年不变的老产品和老方式来应对消费者,是远远不够的。举个例子,许多饮料是放在超市和便利店中零售,那么,当互联网企业连生鲜领域都开始争相布局时,还有多少年轻人会进入超市采购成箱的水;当移动支付日益便利时,还有多少人愿意在高峰时段的便利店排队等待,只为了买到一瓶水?
饮料企业想挽回市场态势,需要改变的不只是自身产品的价位,也要改变产品本身,更要转变固有的经营理念,从线上线下多渠道入手,拓宽生存空间。
来源:食品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