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来了 你离紧俏型人才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7-03-06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工科教育的广泛关注。对于广大学子及家长来说,这份《指南》为专业选择提供了新的参考。
《指南》提出,要引导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
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
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介绍,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已初步形成,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约1.6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
不过,大量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并未缓解企业“用工荒”难题。在日前广州、东莞、佛山等地举行的2017年春季人才需求招聘会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相关的一些岗位出现在不少企业的招聘广告上,然后现实却是:企业苦等一上午,都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制造业人才缺口形成的原因
1.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2.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3.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4.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秋波表示,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已经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面向光子与量子芯片、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基因组健康技术等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未来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在《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列出的“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在这份预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专业榜上有名。
根据《指南》,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未来的大国工匠如何培养?
《指南》对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均提出了重点任务。
中小学教育
强调要在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开展质量意识普及教育。
职业教育
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重点培育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
职业教育目前有一种新的尝试,即“一园一院”,将学院直接开到企业园区里。“学生不再按一门门课程上课,而是项目制。”在成都中德小企业园,成都工职院装备制造分院老师彭博介绍,比如,学生们要生产一个筛选设备,过程中会用到热处理、数控等多门课程知识,用到什么就学什么。
大学教育
本科教育重点推进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加强制造业相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把制造业相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
研究生教育
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博士生,继续教育,强调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
思想转变也很重要
“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我们需要创新,需要先进科技,但最缺的还是大量优秀的基础性制造技术人才。”王继平认为,社会上很多人轻视职业教育,加上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仍然较低,限制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人们就业观念已有所改变,开始崇尚工匠精神,尊重手艺,但转变之路依然漫长。这不仅需要职业教育改革,也需要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择业观。
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