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健步赶超
发布时间:2017-08-0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虽然烈日炎炎,但中海油气电集团位于天津港的16万方LNG(液化天然气)储罐建设并没有停下来。不久前,这个储罐刚刚完成了关键技术节点的施工。
谈起这个储罐,该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结构及地面工程首席工程师张超满是自豪。他说,这是目前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设计、承建的最大容量储罐,可容纳三架波音737。由于容量大,设备的设计和施工难度也大。据张超介绍,在2012年之前,我国的LNG储罐设备和技术全部来源于国外,大量的资金被国外企业赚走,以在建的这个容量储罐为例,国外企业仅专利费就要收取约1亿元人民币。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LNG储罐的多项核心技术已经为中海油气电集团掌握,除了在国内作业,这家企业还中标了欧美国家的一些LNG建设项目,“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了。”
技术突破全面开花
LNG储罐技术的突破,仅仅是我国制造业科技含量提升、实现转型的一个缩影。
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发现,中国制造正健步赶超发达国家制造业科技水平,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突破。6月26日工信部和科技部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我国高档数控系统已经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关键功能部件实现批量配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不足1%提高到了5%左右。别小看这还显“单薄”的5%,却实实在在证明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的技术进步。
数控机床是工业的“工作母机”,在中国制造中处于特殊地位。但是多年来,我国的数控机床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是在高端领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国内所使用的这类产品基本依靠进口。可喜的是,通过技术攻关,现在自主制造的高档机床正在不断增加着中国市场的份额。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7月18日,记者从中国信通院获悉,2017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手机屏幕在国产率方面有所提升,尤其是3000元以上的国产品牌中,采用国产品牌屏幕的手机占比达到19%,而在2016年,这一数据仅为9%。
事实上,最近两年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名片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每一项成果都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证明——高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5G研发逐渐领先、特高压输变电关键技术领跑世界、炼化成套技术和装置出口海外、C919实现商用、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领先世界……
体制优势首当其冲
中国制造为何能够在最近两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实,这与我国的科研体制和重视科技投入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是我国重大科技专项实现突破并赶超的经验。从建国不久的航天技术,到如今高铁技术的成熟,无不体现这一优势。如今这一优势增加了新的特点,那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并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国内许多重大的技术突破均采用这种模式。
近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出口权的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研制成功。这一技术的研发成功,正反映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优势。三代核电CAP1400技术是我国引进消化吸收美国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应用非能动设计理念,通过重大专项科研攻关,成功实现再创新的重大科技成果。早在2008年,这一项目就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正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CAP1400在进行设计自主化的同时,还着手进行设备国产化工作,设备国产化率现已达到85%。
该项目从立项到研制成功,虽然由一家企业牵头,但全国共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两万多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科研体制优势。
数控机床同样如此。为了尽快在数控机床领域实现自主研发,国家将其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每年投入巨资给予支持。2009年至2016年,我国数控机床专项共安排课题562项,中央财政资金投入91.14亿元。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956项,立项国家及行业标准407项,研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2951项。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达到15440亿元,比上年增加9%,占GDP比重为2.1%。其中企业占比78%,大部分均用于工业制造业领域。
质量短板不容忽视
虽然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我们还应认识到,中国制造目前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短板。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表示,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处于领跑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相对较少,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亟待加强。
近日,《人民日报》也刊文指出,中国制造在升级的过程中,在一些高端领域和核心零部件方面,面临着“洋品牌”为主的局面。比如机器人工业,虽然减速器、伺服机等关键零部件已经有企业可以实现量产,但是无论从稳定性、精密度还是品牌方面,与国外的一些产品还有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许多企业还“不敢”尝试使用国产产品,“付不起失败的代价”。
据安徽省工信委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制造业的差距还体现在质量整体不高和品牌不响上。比如,2016年我国世界品牌500强数量仅为美国的1/6,发动机主轴轴承、传动齿轮等工业基础产品的寿命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10左右。
在体制机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我国制造业提高技术含量实现转型升级的因素。比如鼓励政策落实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宽容失败的氛围不够等。
记者获悉,正是意识到了这些短板的存在,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以弥补创新链上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依托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材料、机器人等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破解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难题。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