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过“技术关”

发布时间:2018-09-03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在研发创新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欧美等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要想打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关”,关键是要破解创新主体、技术供给、原始创新、创新体系等四个问题。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想打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关”,关键是要破解创新主体、技术供给、原始创新、创新体系等结构性难题,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如何确立
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在研发创新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欧美等国仍存在较大差距。“2018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中,我国入围企业仅有7家,而美国则有51家企业上榜。我国制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体现不足的问题根源错综复杂,其中既有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意愿不足的问题,也有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不到位的问题,还有政策和制度环境等缺失的问题。这其中,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是主体地位体现不够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16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6,比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低近1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美国入围前100位的企业有36家,日本14家,德国13家,而我国仅有10家(含台湾3家)。在这一方面美、德等国都有很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的领先集群计划(leading-edge),将企业作为政府资助的重要对象,有一部分企业会直接受益于政府对集群的资金支持。据统计,领先集群计划中1685个集群内成员企业,其中获得直接补贴的有573个,大企业228个。政府还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院所的公共研发支出,并将成果致力于为企业实现商业化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动力转换关键时期,要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作为重要任务。首先要意识到,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对企业创新起着核心引领作用,要为企业家提供更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企业家创新收益。其次,要针对企业创新的不同阶段,形成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社会资源尤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要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适度放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从哪来
产业的共性技术是能对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目前我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整体上仍存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缺乏统筹、部门间资源分散、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缺位、过于追求短期市场利益、未形成良好的引导与支撑体系等问题。近期的“中兴事件”是我国共性技术供给薄弱问题的一个缩影。美、德、日等国对关键共性技术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出台了系列政策给予支持。如美国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资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技术中心,启动了一系列技术合作的研究与开发计划。最为知名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SEMATECH),是在美国政府及其半导体工业企业合作下,按公司形式运作的官产结合的技术研究联合体,对促进美国成为集成电路第一大国功不可没。我国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这一关必须下大力气尽早突破。要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持续性政策,理顺部门交叉职能,大力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注重整合重大科技专项、重点专项等财政资金,强化专项衔接统筹,共同探索形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模式。要推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防止过分强调目标导向,约束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动性。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要灵活运用政府采购等多种支持方式,为创新成果转化开拓下游市场,加快对产业和技术升级的带动作用。
制造业原始创新从何着手
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科研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体现出一国创新的实力和活力。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症结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基础研究不强。从投入情况看,2016年我国工业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占比不足0.2%,而美、德、日等国家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普遍在5%以上。从活动主体看,我国每百万人中研发人员数值较低,约为美国、德国的1/4,德国技术研发人员更是占研发人员总数的近50%。而且,目前我国很多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之间缺乏联系,科研工作“结题就结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上人才培养上特别是技术研发人员与企业实际需求未能有效结合,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率。据统计,全世界科技界和工业界合作的科技出版物中,美国占6%,我国仅为2.7%。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率,资金结构上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通过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经费。科研成果转化上,要以产业化为导向,将更多实验室成果与工业生产相联系,实现商业价值。人才培养结构上,要注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工业企业技能需求相结合。
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如何构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关,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市场化跳跃,这需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组织、融资机构等多方合作,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目前,我国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欠账较多,研发资源错配问题突出,企业重生产轻研发现象较为普遍,国内学科间、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还存在较多阻碍,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融资机构对重大技术研发和转化缺少长期投资意愿。这方面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至今的集群计划值得借鉴,集群政策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通过政府资金支持,更多地让企业主动承担研发任务,政府承担一定比例的担保风险引导政策性银行、融资机构跟进支持企业的资金需求,搭建集群平台促进部门间、行业间、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对应用型研究机构、大学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并要求以企业应用需求为中心,将科研机构、大学研发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形成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闭环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完善我国协同创新生态体系,要统筹创新投入制度安排,形成政府研发投入的长效机制,以企业为技术攻关的承担主体,制定配套的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要着力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创新,试点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打破制度的藩篱,加快科研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构建技术研发与市场化应用的良好生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组建新型集群管理机构,发挥管理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平台纽带作用,构建技术研发与市场化应用的良好生态。
作者:黎文娟 邵立国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