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最新举措响应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
发布时间:2019-03-20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 贾斯曼)港珠澳大桥、高铁、5G……过去一年,一大批重大科技攻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雾霾防治、肿瘤重大诊疗设备、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等一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不断提升着民生福祉。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去年,我们在改进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破除‘四唯’,扩大科技人员自主权等方面发力,一大批务实改革举措落地生效”,在今天的两会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
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如何保障科研工作者权益?如何加强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科研经费又该如何管理和使用?
2020年我国将步入创新型国家
“根据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重要支撑和引领力量,也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王志刚表示。
最近几年,我国在科研领域成绩亮眼,既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全国人大专门修订了《科技成果转化法》。记者了解到,2017年,高校科研机构2700多家,转让各项科技成果35.4万项,增长了近60%,合同额达到了751.76亿元,同比增长27.5%。
在基础研究领域,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 2017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2.6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比重为5.5%,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去年我国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综合科技创新排在第17位。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8.5%。在研发投入、论文数、专利数、高新区等方面的指标,去年都有很好的表现”,王志刚指出。
从0到1:提高基础研究经费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科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王志刚也表示,在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在0到1的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的探索上还有不足。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的总源头。“2018年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但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118亿元,仅占经费总量的5.7%,这个比例不够。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开发经费比例在15%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表示,我国在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我国的基础研究从投入结构来看,仍以政府资金为主。还没有形成以基础科研发展带动科技转化,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创新机制的健康生态。
“目前,中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基本上是中央财政投的,地方财政和企业投得很少。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好的势头,在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现在都开始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了,包括对数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投入”,王志刚坦言,企业选择一批人从源头上探索相关领域的方法、原理,以及在理论上有哪些突破、在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我们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要有统筹,因为基础研究往往不是研究的终点,论文本身也不是这个成果的句号”。
经费“包干制”要跟“放管服”结合起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这一举措。
记者了解到,现行的科研经费主要实行预算制和报销制,但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使用时要求一定要预算准确。“科研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导致不能达到预期进展,所以很难在事前确定一个具体预算”,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何满潮坦言。
对于此次的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何满潮表示,这一政策的实施,可以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管理体系中解放出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最大化地解放科研生产力。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政府来讲,实际上是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结合起来。它是一种‘放’,但是‘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会发生变化”,王志刚指出,试点本身也要有范围和对象。目前,已经遴选了60多家进行试点,这些被选的试点单位,必须具备在科研管理上很规范、科研成效很显著、带头人具有科学精神和科研操守等前提。“在试点中把这一政策不断推进、不断完善,最后变成一种新的科研经费和项目的管理方式,通过改革来激发创新主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获得感”。
作者:王晓蕾 贾斯曼 殷雨婷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