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English
咨询电话: 400-818-7856 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华恒智信,共同分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顾问专家面对面!

凌兰芳:谁在定价中国丝绸?

发布时间:2018-04-18 , 发布人:华恒智信分析员

在过去的两年间,茧丝价格涨了20多万元/吨,平均是每月涨1万元/吨。市场风云变幻,涨跌无常,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谁在定价?众说纷纭之际,我们不妨做个行业剖析。
这个季节,华东育桑,西南养蚕,华南有些地方已在上簇收茧,茧丝绸的价格走势又成了茧丝绸行业热切关注的话题。
丝绸的好处被更多人了解
丝绸是传统产业,是个买方市场,最终消费者的定价权应该最强。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者突然对丝绸纺织品青睐有加,一件款式不错的真丝旗袍原来3000元左右鲜有问津,而如今5000元的价位也供不应求,丝巾基本站上了500元的价位,品质好的丝巾则上千元不等,万元以上的丝绸床品消费也见回暖。
更可喜的是,年轻人涌入了丝绸消费大军,80后、90后的“时尚创客”们建个工作室,想个商标,编个故事,设计个炫酷的款式在网上发布,不用几个小时就能收到百件、千件订单,于是,立刻买面料找加工,3天时间一销而空,于是再推第二款。这种近于“众筹”模式的产销快时尚,是去年丝绸面料旺销的原因之一,丝绸的好处被更多人了解,消费升级,内需燃起。
笔者从一些渠道商那里了解到,去年深圳、杭州两个丝绸服装消费最旺的城市,至少有5000多万件真丝服装批发销售,比往年几乎增加了30%。去年杭州街头至少新添了200家丝绸门店,从事丝绸批发销售服务的四季青苏杭丝绸市场去年总营收30多亿元,今年势头依然强劲。终端环节赚得盆满钵溢,从事缫丝与织造的前道企业去年总体也是转亏为盈,但是挣的辛苦钱远不如前者。
然而,只用终端转旺这现象仍然解释不了当下茧丝价格轮番连涨的原因,因为丝绸服装销售井喷的前一年,茧丝价格即已猛涨,请将目光移向蚕桑。
每个农民都是经济专家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1250万亩桑园,年总产64万吨鲜茧。从经验判断,这两个数字都不准确。如果亩桑年产只有51公斤茧,那么蚕农靠什么吃饭?所以笔者推测全国有效产出的桑园面积不会超过700万亩,这里说的是有效桑园,即每亩至少产茧100公斤。即便这样,每亩桑园也只有5000多元的产值,处在低效农产行列。前些年茧价徘徊,蚕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我国蚕茧年总产量一直下降,估计2017年不会高于55万吨,分析对比不做详述。
本世纪以来,蚕茧产量总趋势是在下滑,每次蚕茧减产引发茧丝价格暴涨,从而遏制住蚕桑走衰,但暴涨的生丝价格又削弱了丝绸的消费(包括外贸),反过来加剧了工业产能过剩,再影响到蚕农增产不能增收,优质不能优价,以致蚕桑进三退二,毁补交替,拉锯战节奏越来越快,在蚕桑尚未进入产业化规模化之前,这种现象不可避免。
我国农村土地基准收益率在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的土地产出并不一样,当东部农民可能不满足年收入每亩15000元时,西部农民可能每亩6000元也可以接受。每个农民都是经济专家,对自己土地的资源秉赋和农作的机会成本了如指掌。这也是东桑西移的原因。
当前,农民对每亩土地收入的期望值也就在15000元与6000元之间,恰好是东部与西部的土地收益区间,假定各种经济作物的农业成本(用工、农肥、农药、农膜等)费用都差不多,那么可以了解到蚕桑在各地的作用与地位。
东部土地肥沃,平均每亩桑园可养3.5张种左右,张种产茧约40公斤,每公斤售价估在50元,每亩年收入也就是7000多元,还没扣除成本,远不如养鱼、种蔬菜、种水果的收入高,所以东部农民对单纯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很高,单纯种桑养蚕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鸡肋,着实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因此,东部地区种桑养蚕走向衰减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由此,东部蚕桑业除非进行两大创新,否则淡出无疑。一是种养模式必须创新,专业化、农场化、机械化、规模化、省力化均须获得成功,使得每亩收入超万元;二是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观光旅游同在一个万亩桑园里展开,叠加产出也是亩产超万元。现在筹划的蚕桑丝绸经济综合体即丝绸小镇就这种模式。
再看西南部,土地广袤,气候温暖,以广西为例,原先种桑养蚕胜过种甘蔗。但是这几年甘蔗收益回升,又有沙糖桔等水果的收益更吸引人,农民退桑改种的比例相当高。在丝绸之路集团的广西工厂所在地,这种现象十分明显,5年时间桑园面积缩减一半。而今年因为沙糖桔行情欠佳,又有桑园回归的迹象。
蚕桑生产有几个天定常数不容商量,一是15斤鲜桑叶换一斤鲜茧,缺一斤蚕就不吐丝,连之前的14斤也是白喂了。目前非桑饲料全龄育的技术有待成熟,成本也高。二是每亩桑园全年产叶5000斤左右,如果风调雨顺,加上氮磷钾充分,能产300多斤鲜茧已算不错。做个乘法:亩桑收益=茧价×产量,按照往年每斤茧23元左右,亩产300斤计算,每亩7000元的收益正处在蚕桑弃留临界点上,蚕农积极性不高,从而造成近几年蚕茧减产,工厂原料一直偏紧。于是2017年茧价上涨了20%~30%,那只“看不见的手”让亩桑收益过了8000元,蚕农的脸色好看多了,所以今年桑苗供不应求。
中国的农业效率还在快速提高,平均亩产收益很快会达到万元以上,照此推算,鲜茧价格达到每斤33元以上,吨丝价格冲破60万元,也不过是三、四年的时间。当前,真丝作为天然纤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面临其他纤维的挑战,其中,化纤以其外观相似度高,价格是桑蚕丝的几十分之一的优势,对桑蚕丝的挑战性最强。丝绸人都希望丝价稳定,怕的是每轮价格新高会导致需求新低,但没想到决定价格的竟然是我国农地的平均收益率,农民兄弟只服从市场信号。
品牌价格是对大师和匠人的褒奖
有一个小段子颇有意思,说是咸菜包子涨了一块钱,顾客问老板为什么涨价?老板说肉涨价了,顾客反问,包子里是咸菜,没肉呀?老板回答,可我要吃肉的呀!
这个道理说明,物价房价和生活成本上涨一定会普遍加重生产成本,丝绸也一样,没人愿意生产时,便是丝绸天价之日。
因此,缫丝与织造环节必须大幅提升效率,实现智能化无梭化生产,与其他纤维生产并驾齐驱。
假定丝价5年后从60万元/吨涨到100万元/吨,那么真丝会涨多少呢?一块围巾大约涨50元钱左右,一件旗袍面料会涨200元左右,这在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消费者完全接受得了。为什么丝绸与其他纤维的价格差距如此之大而消费总量仍然不减?舒适与审美起了重大作用。纤维皇后与众不同,自有历史文化承载,更有时尚创意内涵,品牌价格中的大部分是对大师和匠人的褒奖,是对知识产权的尊敬。
其实,丝绸产品可以分为前道与终端两个部分,其价格组成完全不一样。前道产品即鲜茧、生丝、坯绸,制造附加值不高,其价格主要由消耗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刚性组成,“涨你没商量”。终端产品即面料、服装、家纺等,这部分制造附加值较高,其价格由品牌、时尚、文化、创意的含量构成,“爱它没商量”。这启示传统制造业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往两头延伸,原料基地化和品牌国际化,这两头都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
最后谈两个新话题,一是中美贸易摩擦对丝绸行业的影响,我的看法是有影响但不大。美国仍然是全球丝绸消费最多的国家,但中国又是丝绸生产最大的国家,间接出口量比较大。出口历年徘徊在30亿美元,少不到哪里去,再说内需在快速上升。第二个话题是5月1日起增值税率降了一个点,有人忧虑,许多省份采用的缫丝企业茧本核定扣除会不会因此而中止,在笔者看来不会,理由是降税本意就是降负,这几年缫丝企业实行核定扣除有利于企业和三农,因此不会取消。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重新站上世界第一丝绸大国30周年;丝绸产业在创新,以往的“原料靠老乡、销售靠老外、生产靠老姐”的模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原料基地化、市场内需化、技术高新化、生产智能化、品牌国际化正在成为美好的行业前景,我们期待着。
来源: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